首頁 文章 中国劳动力迁移史-九边

中国劳动力迁移史-九边

2022-02-18 13:39  瀏覽數:579  來源:三季人    

这段时间跟以前的一个同事唠嗑,他说他当初也担心35岁被辞退的事,后来干脆一了百了,抢在公司辞退他之前
自己辞职了。
离开公司后,就开始了自己的个体户生涯,一直在做软件咨询,接一些公司的技术支持相关问题,现在在圈里略有
名气,收入竟然比之前都高,关键是自由度也高的多,考虑带几个徒弟,组建一个存在于网上的“赏金猎人小队”,
连办公场所都不用租,大家都在家里办公就行了。
他跟我说他跳出公司这个圈之后,重新审视,才发现一个问题,大公司为了避免老同志们松懈,想了无数办法来让
大家过得不爽,辞职前自己有一半的青春浪费在了系统内耗。
真正的世界是“结果导向”的,只要解决问题就行了,根本没人关心你到底多少岁。可是公司内部领导不知道你怎么想
的,所以领导假设每个人有摸鱼冲动,以这个想法为前提,进化出来一堆搞人小技巧,公司越大,越需要各种冗余来
保证你的目标和公司的目标保持一致。
现在好了,他体会到了个体户的爽,再也没法回去上班了。而且他表示突然明白了另一件事,就是公司当初招聘的
时候,绝对不招有创业经历的人,以前理解不了,现在明白了,因为人一旦单干过,就再也受不了大公司那种阶
层体系下人搞人了。
我这两天思考了下这个问题,回顾下过去,看看现在,顺便思考下未来。
1 改开前后
改开前,农民在村里种地,工人在城里上班,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一干就是一辈子。
查了下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78年的时候,我国有0.69亿人在工业领域,0.49亿在服务业(供销社什么的),剩
下的人在农业,整体而言,当时还是个农业国。
那时候的工人地位是很高的,当时的厂子跟现在不一样,厂里的人几乎不用考虑倒闭的问题,厂子里有幼儿园有小
学,有医院,有运动场,大部分人娶妻生子都在厂子里,厂子就是一个人的一生。
这种模式在改开前后,受到了多重冲击。
首先是几百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返城,这些人回城后,自然没有那么多岗位供应,于是只能是自谋出路。
他们应该是我国改开后第一批“灵活就业”的人。有些人过上了偷鸡摸狗的生活,还有一部分顺应当时的政策空隙,
开始搞起来个体经营,中国初代市场经济和返城知青强相关。
后来著名的“傻子”年广久,靠卖瓜子变成了百万富翁,那可是80年代初,当时的人眼里,这个财富规模,跟现在大家
看马云差不多,甚至引发了全社会的讨论,最终甚至由邓公给定了调。
由于当时的人消费需求被压抑的太厉害,所以各种小饭店、衣服店、副食店兴起后,大家都争相购买,这些从业者
赚得太多,以至于比铁饭碗的那些人赚得太多,社会上也各种声音很大,“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其实也不一定
是真的原子弹研发人员不如卖茶叶蛋,他们说的是“铁饭碗”跟市场化的工资没法比。
这种形势激发越来越多体制内的人也寻求创新和突破,有的离开体制,去独立创业,有的在体制内寻求突破。
大家看过电视剧《大江大河》没,那里边三个男主角,讲的就是三类强人,在国企、乡镇集体企业(中国现在大部分
企业都是从乡镇企业过来的)、个体户这三个领域,奋斗发图强,各自突破的故事。这些事构成了改开初期我国混乱而
生机勃发的社会生态。
一些人视野比较广,跑去香港拉项目,香港那时候还是以制造业为主,考虑到香港人工成本比内地高,香港企业也考虑
能在一河之隔的深圳搞个工业区,到时候给香港做代工,后来这种模式扩散成了中国制造业的雏形。
由于代工业务蓬勃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1992年国家放开了农民流动,大量农民离开家乡去沿海务工。
这些农民工当时去沿海务工比在老家务农收入高好几倍,所以自发地形成了一种类似“潮汐”的社会涌动,每年过正月十
五,农民们浩浩荡荡地赶往东南沿海,等到过完元旦,又陆续开始返乡,以至于现在大城市里过了元旦就没人干活了,
得等正月十五之后。
随着老百姓收入上升,大家对房子也有了要求,于是国家开始大规模翻新城市,房地产也开始上马。
一直到2013年,全国都是个大工地,都在忙三件事,一是修工厂搞生产,二是搞基建,三是盖房子。那时候大家找
工作,主要是去工厂当工人,或者去工地当工人,互联网行业刚起步,国内也没啥科技公司。
那段时间的中国城市,就是个工厂。当时最重要的两个词汇,就是“招商引资”和“工业园区”,从这两个词中也能窥见我
们当时的样子。
懂了这件事,大家也就明白为啥工地人以前好好的,这两年突然开始频繁提桶跑路,因为以前我国也没啥别的工作,大
学生毕业去工地稀松平常,大家都是工人,对比落差也不大。可这两年突然间好像在城里修空调都比他们在野地
里赚的多,所以心态崩了。
那这些年发生了啥呢?
2 分水岭的2013年
“80后”应该有个明显的感受,中国好像突然间就变了。
如果仔细查看数据,就能发现这个年份应该是2013年,那2013年发生了啥呢?
服务业超过了工业和农业,成了国家经济的支柱,中国从以前的出口导向逐步转变为消费导向。中国从那一年开始,国
家的发展动力从“工业化”转向了“城市化”。
图片
但并非制造业的权重降低了,制造业在我国社会经济与民生中始终扮演着基石的作用。实际上,一方面,制造业很难在
直接刺激内需上实现跃升式的效果,另一方面,在个体收入上,尽管网上一些人对“工业”和“制造业”无限推崇,不过一
个不争的事实是,你在工业领域做,除非你是厂长,否则很难赚到钱。
这一点不止中国这样,全世界都这样。很多人喜欢用德国举例,首先德国的工人收入并没有网上说的那么高,哪怕是
工人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去做软件或者金融。
另一方面德国工人已经非常少了,他们把不赚钱的产业全转移到了中国和东欧,只剩下了一些高收益的产业。据德国
联邦统计局统计,截至2019年底,德国就业人数4530万,同比增长0.6%。其中,农业就业人数60.6万,
制造业就业人数114.5万,服务业人数3367万。
看到了吧,工人数量一百来万,服务业是工人的三十倍,三千多万人。
工业往往是个基础,大国没这玩意不行,但是海量的老百姓想靠这个赚高工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那靠啥赚钱呢?主要是服务业,尤其是数字化的服务业。只是服务业得等到大规模城市化之后才会出现,这也是为啥
直到2013年之后才发生明显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当中,国家主导的另一张大网迅速铺就。截至2019年底,中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超过了400万公里,可以绕
赤道100圈。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已经实现了100%通硬化路,100%通客车。截至2019年底,中国行政
村通光纤、通4G的比例双双超过98%。国家在农村建成了13万个光纤网络,3.7万个4G基站。
基础打好了,服务业就会涌现出来。
跟过去相比,“城市化”驱动的国家对消费品的需求越来越复杂,四十年前,我们全国穿的都差不多,如今一条街上
找俩完全穿一样的都难;
四十年前我们几乎不会给游戏花钱,现在宅男们的游戏开支甚至开始跟饭钱差不多;
二十年前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游戏工作室的收入会超过一个几万人的大工厂,现在已经发生了。
而且大家可以再想一个问题,近几十年来,大家都说通货膨胀钱不值钱了,其实仔细想想,车显然没咋涨价,一定
程度上还降了,电脑也是,算力提高了好几倍,价格却变化不大,甚至还在下降,手机也是。但是饭店越来越贵,
医院越来越贵,教育也越来越贵(公立教育其实也是越来越贵,只是国家替大家分担了,有兴趣可以了解下国家不补
贴的专业,比如三本什么的,非常贵)。
不出意外,用不了多少年,我们就体会到了美国人的感受,跟人相关的东西都非常贵,能工业化生产的都在降价。而
且越发达的城市,服务业占比越高(四大一线城市作为我国的经济引擎,服务业占比都超过80%),这些城市对体力
劳动者需求越多。 这些变化的本质,其实就是服务业的持续发展崛起。服务业有很多,科研,金融,销售,设
计,此外还有大家熟知的快递和外卖,还有很多新型的业态在持续冒出来,成为吸纳就业的市场主体,劳动力的自
然流动也越来越频繁,因为同样的付出,大家肯定是想着挣更多钱,这也是为什么,国家公布的灵活就业的数字在
持续上涨。
有小伙伴问,难道送快递和开滴滴就比去电子厂好?
之前有个小伙伴后台联系我,他说他94年的,高中读完就不读了,去干过流水线工,后来送过快递,做过水漏,现
在上门修手机。他说他这辈子最不能想起的就是在东莞流水线的那三个月,人间地狱,每天累得半死,上个厕所还
要看人脸色,不到时间还不让去,吃的饭也不太好,住的地方旁边就是厂房,厂房机器轰鸣,人休机器不休,他们
照样睡的死死的,三个月内他们一起来的都跑光了。
后来去送快递,尽管快递也苦,而且一开始没经验,赚不了几个钱,不过离开工厂那段时间是他这辈子最轻松的
一段时间,自由了太多,送快递也忙,但是自由,不用一站十个小时,不用去厕所还要看人脸色,反正是再也不
想回工厂。
后来又学修手机,一开始赚的少,后来干活认真细致,业务越来越熟,又加了好多人的微信,开始在朋友圈收二
手手机和电脑,尤其妹子用过的电子产品,把膜去了就跟新的一样,能以九成新折价卖出去,现在有时候一个月
能赚几千块,有时候运气特别好能赚到两三万。
他说将来往哪发展自己也不知道,但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去工厂了,赚的少倒是其次,完全没自由和自尊,感觉在
那里呆的年头长了就成废人了,纯粹就是个电池。现在尽管也谈不上多有前途,但是有太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可
以跟其他人聊,看看还能做点啥,城市这么大反正总有事做。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像他这样想,但是我觉得他代表了很多人的观点,受不了那些约束,从制造业逃离,再也不想
回去。我理解这也是当下制造业的一个明显困局,给年轻人加钱都不去,问题是工厂给的钱也不高。
我还真去查了下,现在电子厂的工资大概在4500到5500之间,其中底薪2280左右,其他钱是加班加出来的,一周
干六天,一天干12个小时。
这个收入可以看做是大城市的“最低保障”,现在很多人不愿意去工厂,并不是年轻人眼界高,主要是他们有更好
的选择,比如今天抖音上一个外卖员把工资条放了出来,一个月送1800单(他们合并送,一次送五六单),赚了
九千多。
而且有件事属于常识,城市再发达,基层体力劳动者都不能少,比如家里漏水,搬家,装修什么的,这些事都需
要人力来做,美国那边有些县跟花园似的,人工费用贵得离谱。
不仅学历低的年轻人选择不进厂,读过大学甚至读过好大学的人不进写字楼的人也越来越多。
他们不去那些写字楼上班,和快递员们不去电子厂的原因差不多,一方面是不想去流水线上当螺丝钉,另一方面
是确实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他们之所以能找到写字楼之外的工作还有不错的薪水,也是因为城市化会催生各种
极其细分的需求。
比如我之前讲到的,有些人专职编段子,然后卖给脱口秀节目,对,脱口秀节目的段子不是他们自己编的,属于
购买的服务。
还有人给广告公司拍视频,也就是广告公司拿下订单后,他们自己不做(他们只做擅长的,其他都外包),直接
转卖给专门拍视频的那些人,他们自己去想办法。
电影上映了,需要宣发,电影公司先找来宣发公司,宣发公司再去找电影自媒体炒作,电影自媒体再去找写手,
好几个写手同时开写,谁写的好用谁的,然后再交给做视频的高手开始录音做视频,要是搁以前,这些人可能都
在同一个公司,现在到了写文章和做视频那一级可能就都是自由职业者了。
还有我上文提到的软件行业也进化出来了这种自由职业。比如大厂有个项目想外包,找到咨询公司,咨询公司再
找几个对领域非常熟悉的高手,这些人在家里就把活给干了。很多老码农,35岁毕业之后在公司呆着,跟一群毛头
孩子混,别扭,就变成这种了。
甚至还有大学毕业生直接去做保姆了,因为现在的一线有钱家庭不愿意孩子跟个村里大妈一起成长,希望高薪聘
请有学历的保姆,那些保姆工资三四万也正常。
仔细想想,就能发现,跟制造业相比,服务业最大的特点就是需求千差万别,没法批量复制,自然会催生出来各种
稀奇古怪的职业去满足这些需求。
所以传统那种以岗位把人定死的组织模式今后倒也不一定消亡,但是今后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灵活的就业形势。
现在经历了疫情洗礼之后,美国那边有公司员工长期在家办公,于是干脆把办公场所都给退租了,整体的方向是越来
越不像公司,不过想想,现在的公司跟19世纪的公司也不是一回事,将来的肯定跟现在不一样。
有关专家预计,到2035年,我国灵活就业群体将达到4亿左右,约占劳动力主体的一半,看着匪夷所思,不过想想也
正常,越来越多的人没法接受去产线上做螺丝钉。
甚至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公司,里边的人互相在线下都没见过,互相之间也没有劳动合同,通过共同的目标组织在
一起,类似马克思说的,自由人的自由组合。3 尾声
写这个倒也不是鼓励大家去辞职,而是说社会发展到了现在,早就过了那个必须依附在某个体系上才能活下去的阶
段,今后也就没有那种“离开什么地方就活不下去”的事了。大家工作稳定那固然是好事,不稳定也不代表是坏事,
反而可以跳出体系去尝试下各种不同的可能性。
看完这四十年的历程,是不是有种感觉,其实发展最大的红利,就是每个人的选择越来越多,今后越来越灵活也是
一个趋势。
一个人一辈子在某个厂子里干到退休这种事越来越是个神话,甚至德国日本那种倡导这种文化的国家也玩不下去了,
因为新技术一出现,立刻干掉一大堆职业,比如数码相机出现后,再牛逼的传统相机工人都得转行,机器人一降价,
电子厂打螺丝的那群人也得跟着降价。
既然趋势已经成这样了,就没必要紧张了,调整好心态,迎接未来。我们应该看到,民生的整体发展是国民的收入越
来越高,生活越来越好,有越来越多的低收入群体跨入了中等收入行列。因为新产业、新模式的不断出现,社会的上
升通道实际上也在变宽。
比如,大家一定看到过很多快递员、骑手回家全款买房的消息,他们通过付出劳动力,获得了更多收入,从收入角度
看已经是城市的新中产。纵观中国劳动力的迁移史,这应该是一个最公平的时代。



聲明:以上文章均為用戶自行添加,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特此聲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字符:    改为:
去打字就可以设置个性皮肤啦!(O ^ ~ ^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