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章 瑞士银行,其实就是翻版的雇佣兵1

瑞士银行,其实就是翻版的雇佣兵1

2022-03-28 15:58  瀏覽數:1088  來源:三季人    

随着“俄乌战争”的进行,以“中立国”自居的瑞士,暂时放弃中立国的立场,追随美国的指挥棒,加入到制裁俄罗
斯的队伍里来。
而且全世界富豪最爱的瑞士银行,也宣布冻结俄罗斯寡头的资产,据瑞士银行协会估算,这些资产大约有2130亿美元。
中立国竟然不中立了,这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于是我觉得,是时候和大家分享一下瑞士的来龙去脉了,主要有三个阶段:
数百年前的瑞士为什么盛产雇佣兵?
武德充沛的瑞士怎么开银行的?
中立国到底能不能中立?
来吧,我们搞起来。
2瑞士是中欧的内陆国家,面积约41285平方公里,境内遍布各种奇形怪状的山脉,其中阿尔卑斯山就占了全
国面积的60%。
在生产力落后的中世纪,这种地理环境根本不适合农业,瑞士先民基本靠放牧和打猎为生。而纵横交错的地理环
境,也把生活在这里的瑞士先民分割开来,让他们很难做到真正的统一。
想抱团取暖也可以,但只能以松散联盟的形式存在。
13世纪末期,也就是中国元朝的时候,施维茨、乌里、下瓦尔登的代表约定时间,开了一个小会,决定结成战略同
盟,在遭遇入侵的时候共同进退。在随后的时间里,苏黎世、伯尔尼、卢塞恩等地陆续加入同盟。
这个战略同盟,便是瑞士的起源。
虽然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瑞士的国家组织方式非常松散,但正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瑞士的山地,也把瑞士先
民塑造成天生的战士。
这种地理和人的关系,在全世界都一样。
例如繁荣昌盛的宋朝,军人和农民都享受惯了,在战斗意志方面,就不如穷山恶水走出来的契丹人和女真人。
经历三百年太平的明朝,坐拥上亿人口,却在战场上被仅有12万战兵的满洲八旗吊打。
直到近代,广西土客之争的残酷环境,给太平天国培养了能征善战的士兵,为了对抗太平天国,曾国藩组建湘军的
时候便提出,不要油头粉面的市民,只招厚重朴实的山地农民。
可以这么说,中世纪时期的瑞士,就相当于中国古代的契丹、女真、八旗。
瑞士地理
1315年,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想征服瑞士,便派出2万人的军队发起攻击,结果瑞士临时征召了1300名
“乌合之众”,就利用地形击败哈布斯堡家族的大军,杀死3500人,而自己只有15人死亡。
能打出这样的战损比,双方都没想到。
哈布斯堡家族:“怎么就输了?”
瑞士:“就这么赢了?”
不过这次战争,总有一种利用地形取巧的成分,欧洲各国也没放在心上。
但在此后的几百年里,瑞士军队的实战经验越来越丰富,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战法,不用再依靠地形取胜了。
他们把8英寸长的短武器,换成18英寸长的白蜡杆大枪,士兵也从单兵作战,被组织成密集的方阵队形。每次面对
敌军冲阵的时候,瑞士军队便将大枪一起刺出去,形成一堵密集的“枪墙。”
如果你是瑞士的敌人,看到一片寒光闪烁的枪尖,就问你怕不怕?
而且瑞士军队属于光脚不怕穿鞋的,战役失败的时候宁死不当俘虏,战役胜利以后也不要俘虏,全部都要杀掉祭旗。
于是,瑞士军队留下“凶残”的名声。
就靠着这种技战术改进,瑞士终于成长为真正的战斗民族。
国家崛起会出现标志性事件,军队定型也会有成名战,而瑞士军队的成名战,就来自于15世纪后期的三次战役。
1476年,法国的勃艮第公爵派出2万大军,准备征服瑞士,在那个时代,他们号称是欧洲最强陆军,几乎没有哪个国
家敢于正面对抗。但瑞士非常猛,直接征召1.8万军队,和勃艮第公爵的军队进行决战。
战争结束之后,瑞士歼灭千人,缴获400门火炮、800支枪、1万匹马。
数月后,勃艮第公爵不甘心失败,又派出2万大军和瑞士决战,这次瑞士军队的战斗力爆表,歼灭万余敌军,自己才
损失400余人,又打出非常漂亮的战损比。
1477年,试图挽尊的勃艮第公爵,亲自率领1万余军队出征法国南锡,这次瑞士军队主动前来助战,再次击败勃艮
第公爵的军队。
三战三胜,瑞士军队迅速晋升为欧洲的当红辣子鸡。
各国也发现,瑞士军队是真的猛,便向瑞士抛出橄榄枝:“我们的作战业务繁忙,要不瑞士派些人来帮忙吧,费用都好说。”
瑞士也想着,能输出产能出口创汇,这是好事啊。
于是瑞士和各国一拍即合,接了大量雇佣兵的订单,随后便开始打遍欧洲无敌手的辉煌岁月。
瑞士军队的大致画风
3既然瑞士军队的战斗力爆表,能打遍欧洲无敌手,为什么不给自己的国家开疆拓土,而是输出雇佣兵给其他国家卖命呢?
瑞士人不爱自己的祖国吗?
这个问题看起来有些违反常理,但我们从唯物的角度来看,其实也就明白了。
我们前文说了,瑞士是松散联盟性质的国家,国内没有真正说了算的领袖,也没有利益一致的军政集团,不管
做什么决定,都是各方代表在群策群议。
这是一种完全民主化的决策方式。
现在说起民主化,总觉得是先进和文明的代名词,但完全民主化的决策方式,导致瑞士在事关国家利益的事情上,
经常难以达成共识。
例如要开疆拓土,那到底向哪个方向进攻呢?
有的代表说进攻法国有利,有的代表说南下进攻意大利不错,还有的说北伐德意志是最优解,总之就是公说公
有理、婆说婆有理,说上几天几夜都定不下来。
毕竟建议向哪个方向进攻,说明那个方向可以满足自己的利益,而满足自己的利益,往往要以其他人的利益为代价。
所以在这种“九龙治水”的决策机制下,瑞士的强大军事力量,始终不能团结起来,为国家的百年大计服务。
而且完全民主化也伤害了瑞士军队。
和政治决策机制一样,瑞士军队也没有真正说了算的人,每次作战的时候,都是一群将领坐在一起,商量到底
用什么战术来作战。商量到最后,不管建议是对是错,都要少数服从多数。
战场的环境变幻莫测,那些百战百胜的军队,往往需要将领根据战场的变化快速做出决定,而这些决定可能不被
其他人理解,但是不理解也好执行,等战争结束复盘的时候才能发现,哦,原来是这么回事。
中国红军在“遵义会议”后,也出现了完全民主化的时期,不管做什么决定,都是几十个人举手表决,甚至在决定
红军战略的会议上,那些军长和师长也在提意见。
负责军事工作的毛泽东认为,我们已经吃过民主化的亏了,这样是不行的,必须改变决策机制。
经过几次作战失败,同志们也认识到军事民主决策的危险,便同意毛泽东的意见,成立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军事指挥。
自此以后,红军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
而瑞士自从诞生起,就没有集中决策的基因,军队完全民主化结果就是,在战场上掌握真理的少数人,难以脱颖
而出,空有战斗力爆表的军队,却没有战略家来指导作战方向。
所以作战勇猛的瑞士军队,其实就是一部战争机器。他们需要掌握“使用说明书”的人来操控,但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再加上瑞士是山地国家,常年穷困潦倒,对眼前的物质利益难以抵挡,便出现出口雇佣兵赚钱的奇葩事。
到了18世纪末期,也就是法国大革命爆发以后,打爆欧洲的瑞士雇佣兵开始走下坡路。
倒不是瑞士雇佣兵不能打了,而是时代变了。



聲明:以上文章均為用戶自行添加,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特此聲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字符:    改为:
去打字就可以设置个性皮肤啦!(O ^ ~ ^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