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什么那么焦虑
定还在纠结读博还是出国呢。
每次说到土木老哥和四大天坑,就能感觉到对方的情绪有了缓和,然后也可以继续聊了,幸福果然是比出来的。
而且他还发现一个问题,水平差不多的两个人,给相同工资,其中一个可能很快就答应了,他有时候甚至希望对方
讨价还价一下,因为HR里都有一个潜规则,不会直接给心理价位,比如这个职位一万,我出价八千,希望你能回
一价,最终落在一万附近,这样你觉得自己占了一点便宜,能保持个好心态。
老张惊奇地发现很多年轻人根本不还价,后来旁敲侧击几句,瞬间明白了,这些孩子家境不太好,等不起,有机会
就着急抓住,生怕讨价还价错过机会。
跟这些娃对应的,就是那些家境好的,他们父母能给支援,价钱要不到心理价位不上班,有的一直拖好几个月,不
过这类人最终往往能达成目的,因为总有那么几次机会,尽管他要价太高,但是正好公司急需人,又没有其他候
选,可能他就混过去了,大城市最大的好处就是总有这种机会。
老张后来感慨,穷人的娃最大的问题是等不起。
更让他有感触的是另一个群体,比如几年前有个小伙,这哥们本来是计算机毕业,但是在计算机领域做得一塌
糊涂,他第一次询问就知道这货不是干码农的料,太文艺,对技术没有丝毫的敏感度,关键是心思不在这上边,
迟早改行。
果然,后来留意这哥们的朋友圈,他干了一段时间干不下去了,后来出去旅游,开了一段时间奶茶店,果然关
了,又搞咖啡店,果然也黄了,再后来在家拍他对象画画视频,放抖音,一直没掌握到诀窍,怎么都不火,折腾了
半年多,换了好几种风格,最后也没做成。不过今年发现他开着奥迪跟着什么亲戚做买卖去了。
他看过那小子的家,尽管不知道哪里人,不过看着好像有三百平,就知道他确实可以把各种能折腾的都折腾一遍。
后来这类人看得多了,也发现了,三四线城市的有产阶层的孩子都差不多,往往都是出来绕一圈,最后回去干
他爹或者他们家的生意了。
而且几年下来,老张聊几句,大概就知道哪个人将来大概率会往哪个方向发展。
对技术极度热爱并且学历高的,将来极大可能会成为行业技术大牛,因为你能否成为技术大牛,关键不是技术,
是公司给不给你那种相关高级职位,跟着大佬混,那种职位都是要学历的。
如果学历不太好,对技术极度热忱,会成为技术小牛,也就是团队中坚,每次裁员都不裁你,领导还指望你来带
新人,碰上复杂问题全指望你这样的人给扛着。但是你很难进入大公司的预研项目,也就没法在行业里打出招牌。
只能吃“线性收益”,这又是个啥东西呢?
比如一个正常劳动者,是“计件收入”,也就是干多少赚多少。一个行业大牛,他可能工资能开到百万以上,这当中可
能只有50万奖励他的技术能力,剩下50万是奖励他之前的重点项目,通过行业认可的大型项目打出来了招牌,这个招
牌提升了声望,将来可以让他进入更有光环的公司和项目,效果不断加强,这部分收入显然不是线性的。
至于其他大部分人,既不热爱,也没天赋,也不想别的,只能是互相卷,这也是绝大部分人的状态。
还有一部分人心思根本不在工作上,迟早改行。这种人当中,有些人资源充沛,会一直尝试各种新东西,直到碰上
干着顺手的,或者回家接受父母的援手。还有一部分人既不想干手里的事,也没法跳出这个圈,只能是走一步算一步。
对于年轻人比较焦虑的事,老张说了个事。
他说人这一辈子,其实就是个“机会收缩”的过程,对于HR来讲,最明显的就是年龄越大工作岗位匹配越少。
更广义一些来看,小时候觉得将来有无限可能,要做科学家,军人,医生什么的。
到了中考第一次发现似乎好像很多事跟自己无缘了。
最后的高考更是让太多人觉得好像这辈子也就那样了。
但是机会急剧收缩,还是毕业之后的十年,过得非常快,整体而言,路是越走越窄的。
此外再加上整个社会舆论疯狂宣扬一种“变种宿命论”,类似“社会红利耗尽”、“新产业遥遥无期”之类的话,越来越
多的人开始有了一种“这辈子也就这样了”的压抑感。
不过他也说,这些都是扯淡,职场更像养蛊,啥都说不准。
他身边混得最好的那批,十几年前没一个能看出来的,大组织内部干得好的那些人,恰恰说明他大概率只适合
打工,而有些人天生不适合当员工,天生融入不了大组织,在大组织内部一塌糊涂,一旦离开单干却干得风生水
起。当时的很多大牛还在大公司拿工资,所以也说不准。
这倒是让我想起了凯文凯利之前说的一段话:
跟30年后的我们相比,现在的我们就是一无所知,必须要相信那些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我们尚处于第一天的第一
个小时——开始的开始。
关于未来,我们都有点太过焦虑,尤其很多人喜欢说,“技术已经到头”,有点那种“我已经知道未来啥样”的感觉,
进而产生一种悲观和失落。
其实回过头来能发现,在20、30年这个长度上,咱们确实一无所知,这也是为啥我经常说,要尊重市场,因为市
场和一座超级森林有点像,它孕育数不尽的不确定性,现在的一个小苗头,将来可能就是一棵参天大树。对于大
环境,也改变不了啥,如果能做选择,还是选择不去凝视深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