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记忆
真正让我们能够把握这座城市的本质。比如说都柏林有乔艾斯,布拉格有卡夫卡,里斯本有佩索,
北京有老舍,上海有张爱玲,巴黎、伦敦、纽约,这些灿烂光辉的大都会,有更多的作家去写它们的故事。
而伊斯坦布尔,终于现在它有了属于它的奥罕·帕幕克。
奥罕·帕幕克就是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这位土耳其作家,
写了非常多关于土耳其历史的作品。最近有本书,很多人也开始在看,就是《伊斯坦布尔》。
关于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它曾经是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的首都,
曾经是鄂图慢土耳其帝国的首都,今天它也是土耳其最重要的大城市。这么一个千年古城,
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我们该怎么去把握它,怎么去认识它?可以把它想象成,它就是一个败落的,
已经失去了大都会光芒的一座城市。对于这种前朝帝都,我向来有一种很深的向往和迷恋。
我总觉得走在一个已经逝去的王朝,曾经辉煌过的首都里面,是一种很特别的感觉。你觉得一切的光荣,
一切的辉煌都属于过去,而它们留下的只是阴影,就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里面。
奥罕·帕幕克,这位土耳其伟大的作家,他掌握到的伊斯坦布尔,就是这样的一种状态,
这样一种光辉不再的状态,而这样的状态,他把它叫做呼愁(土耳其语,忧伤之意)。
什么叫呼愁呢?呼愁其实是土耳其文,原来是来自伊斯兰教里面的一种观念,
意思就是跟真主脱离了关系的一种失落感,这种失落感,你可以把它想的不一定跟宗教有关,
跟神学有关。它其实也代表的是集体,是社会,一个城市群体,甚至一个民族群体,
觉得对于群体目标再也不明确,跟它失去关系了,好象每个人都该带着一种很忧伤的失落感。
而这种失落感不是个人的,是群体的,那么这就是它跟忧伤最不一样的地方了。
帕幕克怎么去写伊斯坦布尔的这种忧伤呢?他举了一个例子,觉得很好玩。他引述了一些不同的作家,
把他们拼凑起来,就说,这个世界上面有些城市,也是千年古城,
但是这些城市的居民会觉得现在自己生活仍然很好,自己的城市仍然很兴旺很发达,
所以他非常骄傲和自信。比如说像瑞士的日内瓦,如果你在日尔瓦的街上面问路的时候,
日内瓦的居民会这样子跟你形容。就说,来,先生,你直走,看到一条青红色的漂亮的路灯,
旁边就是那座壮观美丽的喷泉。过了那个喷泉之后再右走如何如何,是这样子来形容的。换句话说,
住在这个城市里面的人,他会形容自己的路灯、喷泉是壮观的,美丽的,优雅的。
换作一个伊斯坦布尔的人会怎么跟你指路呢?就是,先生,你往前直走,你看到那座帕下的王邸。
帕下是什么?就是以前的鄂图慢土耳其帝国的王公贵族,那些大臣他们住的房子。经过那栋房子,
那栋房子已经烂了。再转过去,看到一片颓桓败瓦,那个破屋子,往直走就是了,
你就感觉到这个城市充满了废墟。但最重要的是什么?这个废墟讲的还不是一种固体上的建筑物,
而是种心理上的废墟。他用了非常长的一大段文字来形容这种废墟的感觉,
这种感觉就叫做呼愁(土耳其语,忧伤之意)。
他描述出来的伊斯坦布尔不是一个五颜六色的大都会,
而是一片隔着雾水的玻璃看出去的这么一个幽暗的,忧伤的一个城市,看到的景象总是黑白的。
但这个城市在他的笔下却变得更加迷人了。
很多人觉得,土耳其人都觉得这个奥罕·帕幕克有时候丑化了他们的国家,特别强调了一些政治上面,
比如说土耳其政治曾经屠杀库尔德人,那么他很勇敢的写了出来。
所以当他拿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很多人就去问土耳其政府,说你们曾经控告过这个作家,
说他侮辱了你们国家,损坏了国家的尊严。他如今拿到诺贝尔文学奖了,你们怎么看呢?
结果土耳其的文化部的副部长出来说了一番很得体的话。他说,众所周知,每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
都会关于他的国家的政治状况,说出一番很重要的话。我们不介意他曾经说过什么,最重要的是,
他现在是我们土耳其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