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的“前世今生”(重排
决定迁设杭州……”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国立杭州艺专与国立北平艺专在湖南沅陵合并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成为
当时全国唯一的艺术专科学校。抗战结束后,教育部令国立艺专设杭州为永久校址。自此,经年辗转的国立艺专(中国美术学
院前身)终于重回西子湖畔,与西湖山水长久相守。恰逢中国美院建校95周年,我们来走一走它走过的路。一1927年,
故事从1元大洋开始。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是国立艺术院。这座艺术院是在蔡元培先生倡导下,由艺术教育委员会择址筹办的
。校址选在哪为好?正当林风眠等人苦苦寻觅之时,西湖孤山南麓的哈同花园撞入了他们的眼帘。哈同花园也叫“罗苑”,原
是清末民初英籍房产大亨的产业,当时已被拨归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前身)作为研究院院舍。于是,蔡元培出面沟通
,租得照胆台、白苏二公祠、三贤祠等处为艺术院校舍。学校需要支付的年租金,仅是1元大洋。依着盈盈西湖水而设的校址
,正中蔡元培心头所爱。在他看来,高校之环境布局亦是艺术教育的特殊途径。他在《美育》中曾说,“例如,学校所在之环
境有山水可赏者,校之周围,设清旷之园林”。1928年3月16日,学校在西子湖畔正式开课。由此,中国第一所综合性
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诞生。此后95年,中国美术学院在发展过程中数迁其址、几易其名,从国立艺术院、国立杭州艺术专科
学校、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浙江美术学院到中国美术学院。时光荏苒,历史从未被遗忘。自2008
年起,每逢新生入校,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便会有组织地参加“艺苑寻踪”活动。循着孤山,围绕着西湖山水一线走来,在山
水回望中,师生们不断与学校的发展行迹相遇:从昔日罗苑仅存的遗迹湖天一碧楼,行至北山街新新饭店旁侧,就来到了首任
校长林风眠的住所;继续西行,栖霞岭31号坐落着国画大师黄宾虹的旧居,馆门前,他亲手种植的桐树犹青;向东回转,龙
游路上的二层小洋楼,为沙孟海旧居,隐没于一片烟火气之中……而沿着西湖再走,国美南山路校园南隅的青砖建筑群“潘天
寿纪念馆”内,陈列着《雁荡山花图》等作品,吸引着艺术爱好者前来“朝圣”。一山一水皆诗意,一丘一壑也风流。一个湖
,一座校,因美的创造而牵绊,成为彼此辉映、同生共长的两大文化地标。二“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
也。”教育家梅贻琦的论述道出了真谛:大师是大学之神魂。该校还有另一个称谓——“艺术学院中的西南联大”。一是因学
校在抗战全面爆发后,为延续文化教育命脉,和西南联大一样同样经过辗转内迁、“落户”云南;二是因当时师生中艺术名家
之多,实属罕见。在云南滇池东南岸的安江村中,学校教师“天团”中有美术理论家滕固、徐梵澄,国画家潘天寿、吴茀之、
张振铎,油画家常书鸿、秦宣夫、关良,雕塑家王临乙,建筑学家夏昌世,应用美术家尹陂九、柴扉,音乐家唐学咏;学生群
体中则囊括了吴冠中、朱德群等一大批在中国美术史上影响深远的优秀艺术家。薪火传承精神不灭。纵观国美95年校史,两
条学术脉络始终绵延:一条是以首任院长林风眠为代表的“中西融合”之路。受蔡先生委任为校长后,他又汇聚了林文铮、李
金发、吴大羽、刘开渠、郁达夫等一大批时代精英,共同以艺术创造开启民智、完成社会启蒙。此后,“艺专三剑客”吴冠中
、赵无极、朱德群,成为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另一条脉络,是以黄宾虹、潘天寿为代表的中国画家,以陆维钊、沙孟海为
代表的书法教育家所开拓的“传统出新”之路。他们一边赓续传统文脉,一边不断创作出具有强烈东方文化特征的新境界。比
如,潘天寿先生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大师。他提出了东西文化的“两峰论”,并告诫,“失去独立风格无异于中国绘画的自
我取消”。95年,群星璀璨的大师互相砥砺,并行不悖,创造了这一中国艺术教育史上的独特篇章。三今天,一所艺术院校
,对人们来说意味着什么?笔者认为,与蔡元培、林风眠等人所处时代相较,今日之艺术教育,既应聚敛人文精神,塑造气韵
风骨,更应有一种超越性内涵:成为社会创新的力量。中国美院的实践,为我们留下了几点启示。艺术教育何为?艺术教育不
能囿于校园高墙之内,而要与人民共情,真正地扎根大地。唯有走进人民,才能将自己投入生活现场,迸发出更契合人民精神
需求的创作灵感。国美“以乡土为学院”的教育主张,就是鼓励广大学子扎根大江南北、描绘各地风土人情的生动实践。学校
在宁德、仙居、大凉山等地设立“乡土学院”,将田野调查嵌入社会实践,唤起学生对大众的关切和感知。艺术何为?艺术要
走出小圈子,引领社会美学启蒙。创作不该只存在于美术馆、画廊中,更应走出专业殿堂,真正融入到社会文化空间。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五千年的厚重积淀,赋予艺术创作十足的底气。比如,国美教授、建筑大师王澍,就借鉴宋画中的山水意境设计出
杭州国家版本馆,引领大众走进这座新时代文化地标,感受中国传统的艺术人文气息。此外,笔墨当与时代同频共振。高擎民
族火炬、铭刻时代精神,是创造传世之作的密钥。从建国之初参与创作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刘开渠校长,再到为献礼建党100
周年,杨奇瑞团队创作的巨型群雕《攻坚》,等等,一路走来,国美师生始终紧跟时代、以图撰史,为中国精神注入美学内涵
。未来,期待这所艺术院校,继续以广袤大地上的真实现场为大课堂,在不懈地创新创造中,让更多壮丽恢宏的答卷徐徐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