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章 《登飞来峰》和《登幽州台歌》

《登飞来峰》和《登幽州台歌》

2024-03-24 09:27  瀏覽數:76  來源:花里胡哨的娃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听人说地面晨鸡初鸣时,在塔上便可看到红日高升。
登上去就不用担心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因为我身在塔的最高层。
作品赏析: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作者登高望远,借景抒怀,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首句“飞来山上千寻塔”写飞来峰的地势,极写登临之高险。
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承句“闻说鸡鸣见日升”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巧妙地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
成为全诗感情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不畏浮云遮望眼”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
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自缘身在最高层”,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该诗没有过多地写眼前之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飞来峰上“千寻塔”的最高层,
重点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全诗四句二十八字,包含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寓抽象义理于具体事物之中,
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我们今天来读这首登高望远的七言绝句,仍觉意蕴深沉,豪气满怀。
尤其是后两句诗,已成为那些不畏艰难险阻、对胜利充满乐观自信者的座右铭。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
诗人通过抒发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
(或者渴望知遇、实现雄伟抱负的强烈愿望),以及因理想破灭而孤寂郁闷的情感,具有深刻而典型的社会意义。
此诗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着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独”字表现了作者孤寂、凄凉的心境。
整首诗直抒胸臆,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这首诗歌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
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
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
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
楼台高耸,诗人独立,临风远眺,面对雄伟壮丽的祖国山川,思绪万千。
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背景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
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
念这首诗,我们深刻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
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令人为之激动。
主旨:
本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表达了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
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写法特点:
整首诗通过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聲明:以上文章均為用戶自行添加,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特此聲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字符:    改为:
去打字就可以设置个性皮肤啦!(O ^ ~ ^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