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波的发现
一个主要的作用。包括在运动领域,也有相当多的研究,来强调睡眠和临场表现的关系。不只如此,睡眠有一种充电甚至疗愈
的效果。这种疗愈不光是对头脑的运作有帮助,而且让身心每一个角落都获益。以前的人都知道,有时候遇到了事,索性蒙头
大睡,不光感冒等等的不适会好转,就连慢性病也跟着好了。一般人也会说,遇到烦心的问题,还不如干脆就把它睡过去。不
光头脑的烦恼可以得到最好的解答,有时候,身体也会得到疗愈。然而,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常识,虽然大家都采用,倒是没
有具体的根据。一直到1924年,一位德国的心理医师博格(Hans Berger,1873–1941)发明了测量
脑波的脑电图设备,才改变了一切。在介绍博格的科学发现之前,我想先讲一个小故事。相信很多读者可能也会好奇,像脑电
图这么重大的突破,怎么不是由正统的神经生理学家来发现,而竟然是由一位心理医师带出来?博格本来在东德中部的大学城
耶拿(Jena)主修数学,这个大学城出过相当多科学和文学的知名人物,包括量子物理学家薛汀格。博格本想成为天文学
家,但第一个学期刚过,他反而放弃学业从军去了。在军营里,有一次进行马术练习时,他骑的马突然两个后脚站起来,把他
摔到地上。相当惊险,幸亏没有受到重伤。没想到,家乡的姊姊虽然离他几十公里远,却突然有一个直觉,知道他有危险,央
求父亲打电报去询问他的情况(别忘了,当时没有手机,也不可能发短信)。这一次意外,当然让年轻的博格很震撼。但是,
更震撼的是,他的姊姊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灵感?博格在1940年这么写“在生死关头的那一瞬间,我大概把自己的意念转
达了出来,而姊姊和我很亲近,也就自然成了这个念头的接收者。”退伍后,他忘不了这个经历,自然想去读医学,希望能找
到这种感应的生理机制——也许是脑部某个区域的运作,可以和个人的灵感或感应能力联结起来。博格1897年毕业后,表
现相当优秀,不到40岁就成为最高阶的主任医师。在1927年,成为耶拿大学的校长。1924年,他发现了脑电图的现
象、技术和设备。就连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这个词,也是他发明的。脑电图的操作很
简单,最多只是把一些电极贴到头皮上,不会疼痛,也没有侵入性。虽然电极和大脑皮质的神经元之间,还有头皮和头骨的阻
隔,也难免受到肌肉牵动和外在环境的干扰,但是,还是可以测到一些很小的电压变化。这些电压,其实是头脑的神经元透过
神经传导作用所释放出来的,是一波一波发生。到了头皮,我们测到的最多只是很小的信号变化。然而,就从这些小小的变化
,一天下来,还可以观察到各种状态(包括睡眠)的脑波形态都不一样。如果一个人的左右脑失衡或是有癫痫,也可以从脑波
看出异常。当时,博格觉得很不可思议。这些现象实在太重要了,他花了整整5年反复确认,才发表第一篇脑电图的论文。我
以前很喜欢跟年轻人分享这个故事,希望大家对待真正重要的研究或是足以得诺贝尔奖的重量级发现,要格外慎重。现在的研
究人员受到升等和经费申请的压力,有时候即使在克服一个相当有分量的题目,也等不及把完整的推论验证完成,就要抢时间
分段发表,好像舍不得把各方面的证据累积起来,做一个真正有深度、有重量的突破。博格明明是一位心理医师,却发明了脑
电图。这个事实相当有趣。毕竟,一般的医师和生物学家会认为心理医师的科研基础不够扎实。反过来,心理医学界也会嫌他
不够正统。博格的论文发表之后,过了大概十年,其他主要的实验室陆陆续续重复了他的发现,脑电图的研究才开始被大家接
受。Jan Martel插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