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章 KO!再见!边缘型人格!——3.6无法摆脱过往人与事的影响

KO!再见!边缘型人格!——3.6无法摆脱过往人与事的影响

2024-11-28 18:27  瀏覽數:23  來源:坚持不懈的知安    

一种被称为“投射性认同”的心理机制更为复杂,也就是将过往与他人的关系和现在与他人的关系混同。
比如,与父亲关系亲密的女性或年幼丧父、对父亲怀有憧憬的女性,在面对自己喜欢的、较为年长的男性时,往往会将父亲的
形象投射于其身上,容易很快就做出亲昵的行为。然而,在距离拉近、男性展现出真实状态时,女性会感觉梦想破灭,开始指
责或攻击男性。与之相反,如果是对父亲怀有强烈逆反心理的女性,在面对年长的男性时,则会表现出试探、挑战的态度。在
男性出现有失冷静的反应、使其失望时,女性则会嘲讽。
强烈抗拒母亲的女性,在遇见与母亲性格或印象相近的女性时,常常采取批判性的态度。依恋母亲的女性,则会依赖与母亲类
似的人,试图从其身上获得柔情与关爱。
主体过往的人际关系左右其当下的人际关系。在感到患者难以接近或过于亲昵时,往往是因为患者的态度和行为模式受其过往
的人际关系所影响。
美国精神医学家哈里·斯塔克·沙利文将此称为“并行的牵线者”。在面对眼前的人时,患者同时看到的还有记忆中与此人相
关的人。
鉴于边缘型人格障碍有如上特性,希望帮助患者的人不仅会进入与患者本人的关系,也会间接地进入患者与他人的关系。患者
令人疑惑的行为往往蕴藏着重要含义,只有了解包括背景在内的情况,我们才能理解患者的行为。在治疗中,医生需要追溯梳
理患者过往的亲子关系等人际关系,从过往“亡灵”的桎梏中释放患者。
案例:这是一名曾经在母亲的虐待中长大的十六岁少年,存在情绪变化和自*意念的问题。他频繁地提出各种为求关注的细小
要求、表示身体不适。在工作人员难以应对时,他便会勃然大怒、破口大骂、制造噪声。被提醒后,少年总是先发怒,最后哭
着道歉。在又一次重复这种行为模式后,他流泪道歉:“我总是这样,即时错的不是我,我也总是道歉。”当工作人员问他总
是对谁这样做时,他答道是对母亲。在面对施虐的母亲时,即便情况不同,少年也总是采取同样的行为模式。



聲明:以上文章均為用戶自行添加,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特此聲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字符:    改为:
去打字就可以设置个性皮肤啦!(O ^ ~ ^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