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犯罪治理模式转型推动刑事诉讼程序优化升级
理的中国路径,以期从单纯的“治罪”走向更高层次的“治理”。 关于轻罪的治理问题。有学者认为,现行刑事诉讼程序
难以适应治理轻罪的需要,程序表现出被动性、对抗性、惩罚性、单一性和滞后性等特点;轻罪的治理总体思路是推进案件“
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并强调前端治理;具体路径包括完善刑事和解程序、健全司法出罪机制、完善审前程序分
流机制、简化轻罪案件审理程序、完善刑事强制措施和涉案财物程序性处置等。有学者指出,检察裁量权的宽松化是轻罪案件
办理的关键,但现行的重罪体系刑事诉讼结构难以适应轻罪案件中检察裁量权的扩张,导致了结构性风险,对此,可借助程序
方面的优化设计防止这种结构性风险,包括引入“家庭模式”构建“诉前考察+审前转处”机制;完善撤案监督制度,强化检
察官在审前证据把关的主导功能,以及依托“一站式”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打造轻罪案件公检法协同办案平台。在轻罪案件办理
中,不起诉制度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有学者主张应当在审查起诉环节增设起诉必要性审查,考量案件提起公诉的目的性和合
理性;扩大酌定不起诉适用范围,由微罪案件扩展适用于轻罪案件;改革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扩大适用至成年人犯罪案件;激
活核准不起诉制度,明确其适用范围和条件。有学者指出,轻微犯罪通常罪责较轻且悖德性弱,如坚持“一律起诉、一律定罪
”的机械司法模式,容易导致道德可罚性难题和机械正义困境,为了克服这些张力,需要强化检察官的司法担当,扩宽裁量权
行使的程序空间。打破机械管理,增加公开听证,以优化不起诉裁量权的运行。 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社会治理问题。有论
者从德国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域外视角出发,提出优化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治理体系的新思路,即主张放弃以刑法为中心的治理
模式,转向以未成年人保护法为主导的多层次防控体系;强调以专法预防为主、刑事规制为辅,以及构建包括家庭教育促进法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在内的法律制度体系。有论者从未成年人检察的视角出发,强调应融贯协调规范体系、深化落实基本
理念与原则、探索平衡发展路径、持续推动专业化和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与社会福利体系的衔接机制、加强社会支持体系建
设以及统筹推进数字化赋能,实现未成年人犯罪的综合治理。还有学者从未成年人的数字权利出发,指出未成年人数字权利保
护面临着诸如数字资源供给不足、数字参与权受限、信息安全风险凸显等问题,后续应确立未成年人的数字权利,增加数字资
源供给,保障未成年人的数字参与和完善保护机制。就未成年人犯罪认罪从宽处理的问题,有学者认为,应建立多元的“从宽
”处理程序、尊重未成年人在诉讼中表达意见的权利、建立意见分歧解决机制、确保为未成年人提供有效的法律援助以及加强
对未成年人认罪自愿性的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