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译者序
家境相对优越,但阿德勒的童年并不幸福。在六个孩子中,他排行第三。他的哥哥体格强壮,是个典型的模范儿童,相比之下
,他自从小就患有佝偻病,行动不便,看上去又小又丑。这种鲜明的对比使他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自卑感,而母亲对哥哥的偏爱
则使这种自卑感愈加强烈。不过,在父亲的支持下,他逐渐走出来阴影,并且自卑感反过来刺激了他的上进心,使他一心想要
超越哥哥。这一特殊童年经历,对阿德勒的心理学说的创作产生重要影响。 5岁那年,肺炎差一点夺去了阿德
勒的生命,这使他对死亡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心里。病愈之后,他决心要做一名医生。然而,他的求学之路并不平坦。刚上中学
时,由于阿德勒的数学成绩不好而被视为差等生,老师甚至坚毅阿德勒的父亲,最好让阿德勒去当一名制鞋工人。这件事对阿
德勒也产生了强烈的刺激,粗疏他努力学习,在数学上有了快速的提升。有一次,他甚至解出了一道老师也感到头疼的数学题
,从而成了班上的优等生。日后,阿德勒在回忆这件事时指出: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肯去挖掘,每个人都有成功和飞跃的
机会。这也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1895年,25岁的阿德勒获得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成了一名眼科与内科医生。然而,他很快对与生理失调有关的心理学以及精神病理学产生兴趣,他对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
》极为推崇,认为它对于了解人性具有极大的贡献,并且写了一篇对弗洛伊德的观点进行辩护的文章,发表在维也纳一本著名
的刊物上。后来,弗洛伊德写信给他,邀他加入自己所主持的讨论会。1902年,阿德勒成为当时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
之一,得到弗洛伊德极高的赞誉,并随后成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的主席,兼《心理分析学刊》的编辑。 然而
,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观点的巨大差异,最终使两人彻底闹翻。1970年,阿德勒发表了有关由身体缺陷引起的自卑感极其补
偿的论文,这使其名声鹊起。他认为,人生本来并不是完整无缺的,有缺陷(包括身体缺陷)就会产生自卑,而自卑技能摧毁
一个人,使人自暴自弃或发生精神疾病,也能使人发奋图强,振作精神,迎头赶上,从而解决原始缺陷的主球优越之间的矛盾
。此时,弗洛伊德认为阿德勒的观点是对自我心里学的一大贡献,但是当阿德勒主张补偿作用是其中心思想时,便于弗洛伊德
势同水火了。 阿德勒与弗洛伊德的真正决裂是在1911年的魏玛精神分析会上,阿德勒公然提出与当时的精
神病理学权威弗洛伊德的理论不同的意见。他强调社会因素在精神病理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不认同弗洛伊德一直所推从的
、生理等方面是决定性因素的论点。阿德勒因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不能苟同而拆伙,继而发展自己的人格理论。其学说以
“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甚至很大程度上否决了弗洛伊德认为精神病理学的最重要元素:
俄狄浦斯情节等理论。随后,阿德勒离开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创建了个体心理学派并组建了自由精神分析研究
会,且自任会长,研究会在1912年正是更名为“个体心理学会”。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幼儿时期,就渐
渐形成了一种生活模式,并根据此生活模式而形成生活的主管目标。每个人的生活魔术不同,因此,每个人的主管目标不完全
相同。研究心理过程应以每个人的特殊心理经验为对象,因此阿德勒的心理学被称为“个体心理学”。阿德勒强调人格的统一
,认为人类可以从整合与完整的观点来了解。此看法强调人们的行为有其目的,认为我们的未来远比过去重要。我们是自己生
活的主角与创造者,并以独特的生活方式来表我们的目标。我们创造自己,而不仅受到幼年经验的塑造。 阿德
勒一生著述颇丰,包括《儿童人格心理学》《神经症的性格》《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理解人性》《自卑与超越》
等。其中,《自卑与超越》著成阿德勒思想最成熟的1932年,书中包括了阿德勒最主要的思想,堪称阿德勒心理学的巅峰
之作。在本书中,阿德勒从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和优越感、梦等十二个方面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阐述,并指出:
自卑是人类的通病,也是失败的根源,一个人只有克服了自卑,才能实现生命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