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251-275
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
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4、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56、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
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57、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
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258、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一作温、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60、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261、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檗皮汤主之。
262、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五、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4、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6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267、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268、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269、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270、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271、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272、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六、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