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章/ 孔子《论语》、乐记

孔子《论语》、乐记

2025-03-27 11:31  瀏覽數:66  來源:艺蓝溪    

1,孔子的“思无邪”说
《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
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
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
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
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
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
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孔子的“辞达”说与“文质”说
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
去追求形式的华丽。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
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4.《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
相得益彰。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
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5.诗言志
广泛出现在先秦典籍中,以《尚书·尧典》最早出现,体现了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歌艺术本质特征的认识,被朱自
清誉为我国古典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6.孔子如何论述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1)孔子论述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主要是从善与美的关系来论述的;
(2)孔子认为,诗和艺术之所以能够产生重要的社会作用,其根本原因是诗和艺术作品达到了美和善的统一;
(3)美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但善较之美,是根本的东西;
(4)孔子主张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
7.文质彬彬: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说的是君子的个人修养。“质
胜文”则粗野鄙陋;“文胜质”,则浮华不实。要“文质彬彬”,即文雅又朴实,这才成其为“君子”。孔子一方
面强调“质”的重要,同时他意识到“质”不能脱离“文”而独立存在。因此主张文质兼备,即内容和形式和谐
统一,这一原则无疑相通于文学理论,因而常常为后世文论家所引用和发挥。
8.尽善尽美: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提出的观点:就是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孔子认为
,诗与艺术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重要的社会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于诗和艺术作品达到了美与善的统一。从美与善
的区分,可知孔子眼里,美已具备了相对独立的价值;但在美与善的统一体中,善较之美,是根本的东西,所以
在评论具体作品时,他的原则和方法是先善而后美。艺术作品的善与美,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9.辞达:
“辞达”: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记载道,子曰:“辞达而已矣。”这是孔子在论述文字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他主张写文章言辞通晓畅达即可,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辞”指语言,文学。达:表达。
10.思无邪:
《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
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
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艺术方面看,则要求
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要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
11.孔子的思想:
①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礼治,同时他创立了“仁”学。“仁”学是以“礼”为基本内容的。
②孔子根据文学的社会作用提出了“兴观群怨”说,即,将诗的作用区分为兴、观、群、怨四个方面。他说“兴
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③尽善尽美,孔子强调诗和艺术作品需要达到美与善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同时指出,先善而后美。
④孔子另有一段话:“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即强调内容和形式和谐统一。
《乐记》
1.《乐记》中对于“乐”的社会功能的阐述。
(1)《乐记》中重视“乐”的认识和教育作用。
(2)“乐”可以用来观察时政、认识社会。
(3)“乐”可以给人以陶冶、教化的作用,它可以影响人的情感,唤起人向善的情怀。
2.《乐记》如何论述音乐的本原?
(1)关于“乐”的本原,强调“物感”。《乐记》强调:“乐”的产生,在于人心之感物。
(2)作者认为:“音”由“心”生;“乐”的产生和形成,与外界的影响和作用分不开,“乐”与社会密切相关
,具有重大的社会功能。
3.《乐记》中关于“乐”的论述包括哪些方面?
(1)关于“乐”的本质,《乐记》非常明确地提出“乐”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现;
(2)关于“乐”的本原,强调“物感”。《乐记》强调:“乐”的产生,在于人心之感物;
(3)重视“乐”的认识和教育作用。强调“乐”可以用来观察时政、认识社会,又可以给人以陶冶、教化的作用
。它可以影响人的情感,唤起人向善的情怀;
(4)《乐记》对“乐”的本质、本原和社会功能进行了阐述。
4.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的是什么?
(1)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观点。
(2)强调诗歌的社会作用,把诗乐当作道德修养的教科书,同样着眼于直接的功利。
(3)以“礼”为立身行事的准则,最后通过音乐的熏陶完成品德的修养。
5.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乐”的产生,在于人心之感物。情感与理智在外界的作用之下,表现出一定的喜怒哀乐形式工。也就是说,“
乐”(艺术)的产生和形成,是与外界(包括自然界和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分不开的,与社会密切相关,因而具
重大的社会功能。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后来移用于诗论文而形为“物感说”,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6.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乐”可以用来观察时政、认识社会,“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
,其民困”,明确指出,通过“乐”可以了解人民的感情和国家的政治情况。



聲明:以上文章均為用戶自行添加,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特此聲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字符:    改为:
去打字就可以设置个性皮肤啦!(O ^ ~ ^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