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4
它永远觉得有新的日子要来。据说老子跟孔子在见面的时候,就曾经探讨过,老子就张开自己的嘴给孔子看他的牙齿,说你看
我的牙要掉光了,那牙齿多么坚硬,舌头多么柔软,但是你看看我现在,牙都没了,但舌头还在,这就是柔弱胜刚强。老子最
后总结说天下的万物都生于有形,而有形生于无形。什么叫作有形生于无形呢?本来地球上面没有生命,从无中开始有了单细
胞,然后开始有了多细胞,开始繁衍出各种各样的形态。我们去看那个车轮,车轮的辐条有三十根,但正因为轮毂中间有空洞
,你才能把这个辐条装进去。陶器呢?陶器因为是中空的,里面才能装东西。这就是无中生有。房屋因为中间是空的才能够住
人,这就是有和无相生的道理。有就是存在,它给人便利,但无呢?它包容,让万物发挥作用。所以道的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就
是循环,它不是一成不变,它既是有也是无,在这种有无的不断转换中,才能产生万物。可以这么想一下,这肚子饿了,肚子
饿了是好事,因为无,那就接下来就吃东西了。你说我现在没有钱,没钱那也是好事,那就是为了赚钱去努力,那个就是变成
了有钱。我们再深入一下,来破解一下《道德经》中最为著名的那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到底在说什么呢?
我怎么样能让我的钱也这么三生万物?“道生一”就是在讲道展现为统一的整体。那么“一生二”呢?它的意思是说,在道这
个混沌的一体当中,浑然的整体当中出现了分裂。什么样的分裂呢?从无中生出了有,这叫一生二。那么“三生万物”呢?三
其实就是参、参与,在从无到有这个变化过程中,万事万物都可以参与进来,然后各自长养、发展、孕育,这才是变化。所以
《易经》中太极生两仪也是一样的意思,就是说从最初那个一片混沌当中,出现了阴阳两极,然后这个阴阳两极不断地交替,
不断地改变,演化出了万事万物。那万事万物中都包含一、包含二,在一和二的作用下继续生长变化。我们来总结一下,道究
竟是什么?它无所不在,又无声无形,孕育一切,它存在于天地之间,不被任何东西影响,但自身又是循环的、不断变化的。
有人会说,这太抽象了,我还是不清楚。别着急,老子用了一个比喻来进一步解释,他说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
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什么意思?说用水来打比方,老子认为水就是最接近道的。为什么呢?你看水是那么地柔软和平静,
离开了水植物都不能生长,动物也会渴死,我们都说水是生命之源。但是你注意看水,我们人往高处走,但水往低处流,人要
争先、争高,可是水却一直向下流淌,乐于停留在人们都不喜欢的那个所谓卑下的地方。所以水是不争的,它利于万物,但从
来不居高自傲。在老子看来这就是道。道像水泛滥时一样的广阔,但它又是随心所欲的,它又无所不在。天地间的所有成功、
所有做成的事业都有道的参与,但是道从来不居功,不占有成功的果实。世间万物都是由道孕育产生的,但是道从来不想主宰
、干预万物。这是因为道没有私欲,从有的角度来看,道可以说是什么都没有,它很空。但正是因为道孕育了万物而不主宰万
物,那么在这个空的领域里,我们又可以说道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无所不容。所以道和水的共通点就在于这里,以其不为大
也,故能成大。当你不争、当你无欲、当你无求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是没有边界的,你是不被局限的。所以孔子原来就在讲说
君子不器,你一个人不要被什么东西局限,你为什么东西痴迷,为什么东西产生了欲望,你就会被这个东西局限。你一旦被局
限,你就有了一个局,跳不出来,那你就不符合道,不是一个自然的状态。《道德经》中的生活智慧那么道跟我们每一个人有
什么关系呢?老子又是怎么看待道和我们日常的生活的呢?老子讲道、讲德,实际上就是在寻求怎么能让一个人过好,让一个
人内心安定的解决之道。在春秋战国时期,每一个诸侯都在思考怎么才能够更富、更强,统治更多的土地,在斗争中获胜。老
子就观察了这一切,认为这都是不自然的,这叫反其道而行之。那么老子认为什么才是道呢?他说人要想幸福、要想安定、要
想长治久安,要小邦寡民。在老子的设想中,为什么非要打、要抢呢?为什么非要发动战争来占据更多的领地呢?老子的核心
思想是不争,他觉得一个完美的社会就是国家要小,民众要少,即便拥有那个大型的器具也没有人使用,然后人民都很惜命,
不想到处流动迁徙,有舟车也没有人乘坐,因为不知道还有什么好地方吸引你去。然后有衣甲兵器也不使用,因为不知道要对
付谁,让民众生活中根本没有什么大事要烦恼,所以就简单地结绳记事,这就够了。而且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都很满足,老
子觉得最理想的生活不是拼命地朝外去,然后获得更多的东西,是什么呢?就一句话,叫人要得到满足感,叫甘其食,美其服
,乐其俗,安其居。就每一个人都满足于我们当下的生活,觉得自己现在吃的东西就非常美味,能让自己满足,自己现在穿的
这件衣服就非常得体,能让你觉得自己很美、很满意,那就不会去想着要拥有更多,要去争斗,要去违背自然规律,要去违背
自己的天性。现在住在这,觉得我们这里的风俗、习惯、人情都很好,跟邻里之间相处得也很好,关起门来也很舒服,我就不
会想要跑到别的地方去了,不折腾了。人民满足了,就没有那么多的欲望,不会有争斗之心,所以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烦恼。在
老子看来,美好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样的呢?他说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就是即便我们这个国和另外
一个国之间挨得很近,我家的鸡叫你家的狗叫互相都能听到,但是我们两个国家的民众到死都不互相往来。你说为什么呢?因
为每个人都很满足呀,我在现在住的地方吃着我自己的东西,然后享受着我的生活,就已经觉得最好了,我没有必要到你那里
去了。你说这个完美的社会是不是太理想化了,它根本不可能实现。老子也回答了,说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
滋昏。他在讲什么?他说你们觉得这个状态非常理想,那我叹一口气,我跟你讲这是因为你们每个人都不相信,所以就做不到
呀。那么眼前的天下是什么样的?禁忌和限制越来越多,然后民众的行动越不能自由,就会导致越来越贫困,甚至内心很匮乏
,总觉得人家好,总觉得自己这些都不值得珍惜。那么人在穷困和匮乏之后,就会急功近利,采取极端的手段来改变生活,那
么国家自然而然就开始混乱了。你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吗?老子又进一步地说,人多知而苛物兹起,法物兹彰而盗贼多有。就是
人民当不能满足,想尽办法去钻营,耍小聪明投机的时候,你会发现整个社会越来越复杂,戾气很重,烦琐的事务越来越多,
你不想看到的负面消息层出不穷,这样你就觉得很不安全呀。那么你找一个办法,就制定更多的法律,制定相应的政策,那如
此一来,政策、规矩、法律越来越多,那么你要约束民众的行为嘛,结果呢,心存不轨的人就拿着这些法律来做文章,掌握法
度的定义权、解释权和适用范围,最终来盗取国家的权力。在老子之后一千年,那个著名的哲学家卢梭也提倡小国寡民的理念
,他认为只有足够小的政体才不会出现复杂的问题,要警惕现代文明带来的不利影响,这和老子的思想叫不谋而合。所以圣人
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什么意思呢?老子认为能够治理好国家的人就是
圣人,圣人最重要要做到无为,就是别管,不要对民众施加自己的意志,民众自己就会自然地蓬勃发展。那么圣人喜好清净,
民众自然就会得到治理,到达正也就是道的状态。圣人没什么要做的事,不滥用名利,人民自然就能有所积累,富裕起来他就
安定。圣人收敛自己的欲望,那么民众也就会归于淳朴,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一些不好的习气。圣人怎么治理国家呢?老子讲
了一个很有趣的比喻,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说治理大的国家和烹制饭菜、小鱼是一样的。有做饭经验的人就会知道,说
煎鱼的时候最忌讳的是随意地翻动,越勤快乱翻,那个鱼就变得碎碎的,就没法吃了。老子认为治理国家也是这样,你法令颁
布得越勤快、越密集,老百姓越无所适从,不知道该遵守哪一条,法律权威反而失去了,国家自然治理不好。很多时候成事的
关键往往不在于领导者做了什么,而恰恰是他不做什么。只有领导者收敛自己的意志,减少主观的干扰,道才能够在组织内通
行,才是一个自然的状态,不妄加作为就自然而然,没什么治理不好的国家,这就叫无为而治。那么具体到我们每一个人该怎
么遵循道呢?老子说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就给你们三个宝贝,你要记住: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有了这三
宝,人们就可以理解并接近道了。第一个宝贝就是慈,慈是对待别人的态度,叫作成就他人。老子解释说夫慈故能勇,有了成
就他人、保护他人免受伤害的那颗心,你才能够具有莫大的勇气。比如那个母亲为了保护孩子,有时候爆发出惊人的潜力,这
个叫作慈。第二个是俭,俭就是收敛,不放纵自己的欲望,不向外求。孔子也提倡俭,说节用而爱人,这就是儒家提倡的俭,
它是珍惜物品,不要拥有不需要的东西,要物尽其用。但老子的俭范围更宽广,他认为要减少对身外之物的欲望。在书里,老
子就问了世人三个问题,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我们都来思考一下这三个问题,在心中给出自己的答案。
你可以在评论区里敲出来,说声名与身体哪一个跟你更亲近?身体和财物哪一个对你更重要呢?得到和失去哪一个让你更困扰
?我们来想一想,就比起财物——这叫身外之物,显然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更宝贵。但是现实生活中,你真的更看重生命吗?
我们往往能看到新闻,为了谋财、为了谋一个事情、为了谋一个名声而丧命的人,从古至今源源不断。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得
失呢?有很多东西我们可能一生都不会得到,因为没有得到,老子认为那你就不会为它忧心,但得到了又失去了,你就会痛彻
心扉。所以老子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所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说只有懂得满足,知道适可而止,不过分
地放纵欲望,才是长远恒久之道。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俭,节制欲望,放弃那些不必要的追求,这样才能够成就广大。第三个宝
贝叫作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一说故能为成器长),就是不把自己的意志放在天下人的前面,这样才能够领导大家有
所成就。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不争。在《世说新语》里面有一个故事,说西晋有一个富豪叫作石崇,这个人富可敌国。那有一次
石崇就跟皇帝的外甥王恺斗富,那皇帝曾经赐给王恺一株罕见的大珊瑚,王恺说斗富我就把这个东西拿出来炫耀一下。结果石
崇看了看,就故意把这个珊瑚推倒打碎了,说我赔你一个吧。结果石崇就拿出了一个比碎掉那个还大的珊瑚,这说明什么呢?
就是石崇的东西比皇帝家的还好。最终他就因为炫富,然后引起别人的嫉妒、觊觎,最后全家被杀。所以老子说招来太多的赞
美不一定是好事,美玉又美丽又稀少,但是质地脆弱,只能被少数人把玩。石头虽然粗糙数量众多,但是用处极大,利泽天下
人。因此老子就告诉大家说不一定非要做尊贵的玉石,我们可以做朴实的石头。那以上这三个宝贝就是老子给大家的生活建议
,也希望能对大家有一些启发。关于《道德经》,我们就简单地梳理到这里,也希望以后有机会我们可以进一步地来共同阅读
这部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