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姬——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有些事实却告诉我们,男女之间或许还存在着另一种情感,比友情多一些,比爱情少一些,即所谓的红颜知己、蓝颜知己。
说到时蓝颜知己,往上追溯,曹操大概就是蔡文姬的蓝颜知己。
蔡文姬是东汉末年文学泰斗蔡邕的女儿。她琴棋书画无不精通,是史上屈指可数的极品才女。她初嫁河东世家之子卫仲道,卫
仲道早逝,文姬无子嗣。在那样的年代,卫家人对蔡文姬的白眼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蔡文姬受不了这样的气,就不顾父亲反对
执意回娘家独居。
如果父亲还在,在父亲的庇护下,也许蔡文姬还能靠读书,填词,歌赋打发时间,过着平淡的日子。但随着董卓的死,蔡邕因
为其叹息而被司徒王允关进死牢,蔡文姬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逆转。
王允施美人计诛董卓,功不可没,但在杀蔡邕这件事上,他显和太过自私狭隘。蔡邕是纯粹的文人,不懂政治,因为董卓赏识
他,所以他为董卓的死流了几滴眼泪。蔡邕此举仅仅是文人的侠义,原本无可厚非,但王允却以此为由杀了他。当然,王允杀
他还有更深层次的缘由:蔡邕是史学家,王允怕蔡邕在史书上乱说他,就索性让他永远开不了口。
父亲死了,蔡文姬失去了唯一的依靠,她的生活也由天堂到地狱。然而,在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动乱年代,还有更大的不幸在
等着她。
乱世出英雄,或许乱世是成就男人称霸天下的机遇,可乱世对女人来说却是不幸。作为一个绝世才女,生逢乱世,命运大概会
比普通女人更酸楚。因为,她除了要承受平常女人的苦楚之外,以其内心的敏感,还要随更深重的心灵折磨。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纲常”。蔡文姬在战乱中被匈奴人掳走北上。她在《悲愤诗》中真实地写出了自己和许多女性同胞的悲
惨遭遇。
人有三种命:第一种人只有性命,满足于基本的物质生活;第二种人拥有性命和生命,在满足于基本物质生活的基础上,还有
精神的追求,许多文人学者都属于这个阶层;第三种人拥有性命、生命和使命,这样的人除了物质满足、精神追求,还要完成
时代赋予的使命。
很显然,蔡文姬不属于第一种人。如果她是普通的女人,也许会凭着求生的本能苟且偷生。可她是个有思想、有灵魂的女人。
不知她的灵魂在遭受如此践踏的时候,是什么力量支撑她顽强活下去的!她在《悲愤诗》中说,是要回归中原的强烈愿望支撑
她一定要活下去。
在众多女俘中,饱读诗书的蔡文姬有种不同凡响的高贵品质。匈奴的左贤王是个有眼光的人,他怜惜她,纳她为妾,从此她不
再过那种挨打挨骂的女奴生活。虽然她不再被人奴役,但在匈奴的十二年里,面对胡人茹毛饮血的游牧生活,一个锦衣玉食的
中原贵族才女,是行走在文字中的诗人,没有音乐、诗书的滋养,她的灵魂往何处安放?她又是如何面对言语不通的一群胡人
站在塞外风雪茫茫的草原上,不知道蔡文姬遥望家乡时,心中作何感想?寂寥无趣中,她学会了胡笳,以此慰藉自己千疮百孔
的心。如果没有曹操,也许蔡文姬这样的绝世才女就会被埋没于莽莽大漠。
曹操用重金赎回了蔡文姬,这就是史上著名的“文姬归汉”。
曹操赎文姬归汉的目的,一来是要发展文化,二来蔡文姬是老友蔡邕的女儿。曹操落魄时没少得蔡邕帮助。他怜悯蔡邕没有后
人,就回报恩人,救回他的女儿。还有一个隐秘的理由,就是蔡文姬能帮他写史。说起来曹操的名声实在不咋的,尤其是他那
句臭名昭著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被后人诟病了千年。蔡邕是史学家,他的女儿也精通史学,将来由蔡文
姬书写这段历史,凭自己对她的再造之恩,相信蔡文姬也不会在史书上乱说自己。
蔡文姬不得不抛下两个胡儿,随汉使回归故里。
理学家朱熹评价,蔡文姬拋子是丧失人伦。我看朱熹纯属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一类人。塞外苦寒,连男人都难以忍受,何况蔡
文姬这样的弱女子?这种苦楚不是浅层次的苦。在塞外,连个说利索汉语的人都没有,文姬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更不要说可
以交流沟通思想的知己,她的孤独寂寞何以排解?没有诗书琴棋相伴,她的灵魂如同在黑夜行走,能回中原无疑是为她点亮了
一盏心灯,她还年轻,她怎能不向往光明?
事实证明,文姬归汉的贡献是巨大的。蔡邕家藏书颇丰,却在战火中尽失。历尽十二年,蔡文姬还能背诵出其中四百多篇,实
乃了不得。蔡文姬和曹氏父子,以及“建安七子”,为推动“建安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的《悲愤诗》和
《胡笳十八拍》,被后世誉为文学价值不亚于《离骚》的长篇叙事诗。
曹操本性好色,但他却没有占有蔡文姬,这实在是个叫人猜不透的谜。曹操是个文学修养很高的人,或许他视蔡文姬与别的女
人不同,他对她更多的是敬重和欣赏。
英雄惜英雄,曹操看蔡文姬嫁给了年轻的大帅哥董祀。此时,蔡文姬已三十五岁。她是两嫁之身,又经历了大港十二年的风霜
在那样的年代,文姬已属糟糠,而董祀正值青春年少,是一位风流倜傥的大才子。他平白无故地被曹操包办了婚姻,娶的还是
个老女人,董祀心中的那份郁闷就甭提了。蔡文姬嫁过去,他没多少好脸色给她。以曹操的聪明,他怎能不知文姬的处境?或
许是董祀心中郁闷导致行为不端,又或许是曹操故意要整董祀,总之,董祀不知咋的就犯了死罪。
在曹操宴请宾客时,蔡文姬于大冬天蓬头赤脚,伏地叩首向曹操求情,因为她清楚自己的处境。不能再守寡了,就算这个男人
不爱自己,哪怕就是给一点垂怜也就够了。蔡文姬言辞恳切酸楚,令在座之人无不动容。曹操卖给蔡文姬一个人情,放了董祀
他是想让董祀知道文姬的好,要他好生对待这个苦命的女人。
遭此一劫,董祀终于懂得了妻子的好,后来,夫妻二人看破世事,隐居故里。
有一年,曹操狩猎经过蔡文姬、董祀的隐居之处,还登门看望了他们。或许,曹操是故意路过,他只是想知道文姬过得不好。
也许见面时,只一句“你还好吗”,彼此就已懂得。
爱一个人不一定要占有,遥遥相望反而能保持最初的美好。有时最美好的东西只能放在心里,彼此牵挂,彼此祝福,仿佛永远
分离,却又永远相依。
爱她,就要让她活得温暖而又安心。
人,因为懂得,所以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