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章 朋友圈里的“贱人”们

朋友圈里的“贱人”们

2019-04-22 23:20  瀏覽數:1236  來源:binge    

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还没有哪个圈子像我们今天正在使用的微信朋友圈一样热闹:
卖东西的,拉投票的,犯神经的,搞深沉的……总之,我们想看到的事物,这里时时都有
展现;我们不知道的世界,这里天天都有直播;我们最反感的东西,这里能不能看到其实
主要还是取决于自己,毕竟屏蔽功能也不只是一个摆设。
朋友圈让我们见识了富二代奢侈的细节,也让我们见识了穷二代贫困的尺度;朋友圈
让我们距离偶像如此之近,也让我们距离梦想如此遥远;朋友圈有时候真实得能让你泪流
满面,有时候虚伪得能让你万念俱灰。生活在朋友圈里的我们就像卡夫卡小说中站在城堡
外面的土地测量员,不由自主地陷入朋友圈,天天发誓要回到现实,而且现实近在咫尺,
可无论如何努力,就是摆脱不了朋友圈,走不进那个已经渐渐成为传说般的现实。
批判作为人的本性,即便做不到纯粹,但也不该对朋友圈做出任何非理性的指责。所
以,当我们想说朋友圈罪与罚的时候,也该拿出点实实在在的依据,比如接下来谈到的5
个犹如瘟疫一般在朋友圈蔓延的现象。
谣言四起
将谣言放在朋友圈的框架里讨论有曲解之嫌,因为朋友圈绝非谣言存在的罪魁祸首。
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随着朋友圈的发展,谣言也成了其中比较活跃的主力之一。为此,
《人民日报》还在2015年底的时候专门发布了一篇文章,对2015年朋友圈的谣言进行了一
次汇总,比如“吃猪血、鸭血能除霾”“柿子+酸奶=致死”“糖尿病人不能吃水果”等。这些
谣言花样繁多,涉及的面很广,有些表面看起来很严肃,如果没有专业的背景知识,一般
人很难发现其中的漏洞。
谣言在微信中肆虐的原因很简单,想想我们每天看微信的次数,以及我们转发信息的
频率就可以知道大概。其实想分辨哪些信息是真理,哪些属于谣言有一个最简单且实用的
办法,就是看传播平台。如果这个平台你从来都没听说过,那最好别信。其次,看文章的
结构和排版。有些谣言为了达到宣传的目的,往往把结构和排版做得很花哨。反观那些正
规平台发布的文章,图文搭配很有条理。
其实,很多人对谣言的真假都没有进行判断,只是经不起内心的诱惑,像赶潮流一样随手
转发,岂不知已经成了谣言四起的帮凶。
杜绝谣言很难,但做一个让谣言止于自己的智者很容易。
微商泛滥
不知从何时起,打开朋友圈,各种保你肌肤如雪、骨瘦如柴、完美祛斑等广告就像雪花
一般纷纷洒洒地映入你的眼帘。没错,微商来了!谈起微商,没有几个人不对它表示厌
烦,但为何它还是会如此猖獗,它的市场在哪里?据有关数据显示,微商所卖产品九成以
上都是护肤品。很明显,微商的主力消费人群还是那些年龄在25~40岁之间的女士。她们
或许也对微商泛滥的现象感到烦闷,不过,一旦遇到某个自己喜欢的产品,就把微商的事
实抛到九霄云外,只专注于眼前的产品。即便如此,真正在微商里面买产品的人也不会很
多,很多女性在日常的购买习惯中已经养成了对某个品牌的忠诚度,仅仅依靠熟人推荐而
购买的概率不是很大。
微商泛滥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有些虚假的宣传蒙蔽了很多人。我们动辄就可以在网上看到
诸如“某大学生通过做微商,月收入轻松过万”的新闻。这样的新闻要么是虚构的,要么
就是片面化地呈现了事实的真相,如对方究竟是靠卖产品赚钱,还是靠通过发展代理机
构赚钱等。
当然,以上所说的泛滥的“微商”只是活跃在朋友圈里的商家,它与基于微信生态集移动
与社交为一体的新型电商模式还有所区别。作为电商模式的微商产品质量、物流等各个
环节都有保障,但在朋友圈里泛滥的微商,很多都是三无产品。不管是从自身的利益出
发,还是从维护整个朋友圈的环境大局出发,都最好不要轻信朋友圈里的商品。
道德绑架
“不转不是中国人”“转发后一生平安”“请好心人转发一下”……你的朋友圈里是否也经常
被这类信息骚扰,更可气的是你的朋友竟然还特意地转发给你,此时你该做何感想?
朋友圈中的道德绑架虽然与现实社会中“年轻人就得让座”“富人就要捐款”有所差异,但
他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即挟道德之名约束或规范他人的行为。我们的社会好像分裂为
好多个道德派别,每个人都在宣传自己的观点更为正宗、科学。事实上,道德只有一个分
类,人性的,还是非人性的。即便是同样一个场景,如果发生的条件不同,那么对于他们
的道德审判都有可能存在两个极端。当然,作为此类道德绑架的受害者,没必要过于认
真。对待朋友圈中的“道德绑架”,陌生人的自然不必理会,朋友发给你的也不要太在乎。
如果你会因为没有转发或者回复而得罪了朋友,那对你是一件好事,因为你们的友谊很脆
弱,这件事正好作为一个测试让你及早地明白这样的现实。当然,对于有些实在看不过去
的,你也可以举报。2016年的4月12日,微信团队也对外发布公告,公布了外部链接内容
相关管理规范,此类“道德绑架”式的内容也在管理规范之中。
人情勒索
“嗨,在吗?”
一个很久不联系的老同学突然有一天给你发了这样一条信息,略感惊讶之余,你可能
会揣测着对方是否要借钱。其实,如果对方是个已婚的妈妈,那么下面这种可能性更大:
“看到我朋友圈发的链接吗?我儿子正在参加一个‘××宝宝大赛’,编号是××××,你赶
紧进去加一下关注,然后帮忙投一票,一会儿给你发红包。”
对大多数人而言,连这种小忙都不帮的人实在是太没人情了,所以你按照朋友的指示
加了“××宝宝大赛”的公众号,找到朋友的孩子,点击投票。刚把截图发给朋友,心里还
在想着这点小忙再要朋友的红包简直说不过去。你刚把自己心里的这个想法在对话框里编
辑到一半,对方的红包已经发过来了,顺手打开之后,看到的是一个让你哭笑不得的数字
——0.01。此时,已经没有必要再看后面缀的是英镑还是美元,尽管你从来没有收到过除
了人民币以外的任何一个币种的红包。原本担心这个小忙会演变为一种交易,结果发现,
自己的人情被朋友无情地勒索。还没完……
“这个投票每人每天只能投一次,所以麻烦你从明天开始到下个礼拜六每天各投一次
吧,下周日结果就出来了。如果不介意的话,可以帮忙在你的朋友圈里也转发一下,回头
请你吃饭。”
此时,你可能在想:这下完了……
人情勒索或许不像谣言那么可恶,也不像微商那么令人厌烦,但遇到得多了,也绝对
很挑战人的极限。偶尔帮个忙,无可厚非,但最好不要在朋友面前做出什么承诺,因
为“××宝宝”只是朋友圈“人情勒索”的冰山一角。
标题陷阱
新媒体与传统纸质媒体的最大区别之一是,人们可以通过浏览量获悉每一篇文章被多少人
看到,而纸媒则不具备这样的便利,只能从总的发行量上看出整体销量。而且,标题对
新媒体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纸质媒体,因为人们习惯性地先看标题再决定是否点击进入。
正因为如此,很多平台便无所不用其极地想出一些有诱惑力的标题,吸引读者进入,哪怕
带有欺骗性质。这种明显“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在朋友圈里最为普遍,而且有时候还
殃及一些名作。比如名为“残忍啊,美丽姑娘竟然被火柴烧死的惊天血案”的标题背后其实
讲的是《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题为“豪门浪荡子却为真爱遁入空门”的标题讲述的
竟然是《红楼梦》的故事。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更为低俗、无聊的标题,比如“特级禁
片,删前速看”“刚刚发生,传疯了”“千万不要午睡,因为……”。其中“特级禁片,删前速
看”讲述的竟然是一条某电视台揭露银行卡被复制、盗刷的新闻报道。
标题陷阱既欺骗大众情感,也浪费大家的时间。谁都知道,依靠低俗图文骗人点击,
增加粉丝和点击量的做法得不偿失,但确实有很多人为了私利,宁可杀鸡取卵,也不肯放
过任何一次设陷阱的机会。
朋友圈的罪与罚,自然有管理方面的缺陷,但也不能否认确实存在着很多人的欲望、
贪婪和无知。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面对朋友圈中的问题,每个人
也确实应该反思,自己是否真的无辜。



聲明:以上文章均為用戶自行添加,僅供打字交流使用,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特此聲明!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字符:    改为:
去打字就可以设置个性皮肤啦!(O ^ ~ ^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