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这样被刺激到毫无刺激感
过得很有意义。处在热闹的氛围中久了,有些人会习惯,并沉溺其中;有些人则相反,他
会进行思考,并做出判断,看自己是否应该暂时离开热闹,回到孤独。不懂热闹的人才会
沉溺于热闹,自然不会理解回到孤独的意义。
其实,热闹与孤独一样,都会出其不意地降临。偶遇热闹,多数人不会反感,但突然
陷入孤独,多数人会心急如焚,难以适应。所以,主动退出热闹,回到孤独中的价值就在
于,当有一天孤独突然降临时,你不会过于难受。
事实上,主动回到孤独与被动处在孤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境界,唯有亲身经历者才可
以觉察到它们的微妙之处。回到孤独有其好处,沉溺于热闹也有它的弊端,那便是在热闹
的环境中待久了,人们便无法真正地思考,判断力也会退化。当然,这种循序渐进的细微
变化,非心思细腻者难以察觉。
如果热闹是自然形成的,不苛求,那么到最后,它也会以一种自然的状态消失。来不
拒,走不留,或许这才是人与热闹最理想的相处方式。事实上,热闹总会被有些人挖空心
思地创造,特别是互联网的发明,社交网络的普及,使得人们创造热闹的方式和规模都处
在前所未有的阶段。以前,人们玩单机游戏就可以解闷,现如今,一个知名艺人玩个网游
动辄能吸引成百上千万人的围观;以前,人们到超市购物就能解决问题,现如今,一个以
光棍之名挑起的购物节能够成为整个互联网的狂欢。另外,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信息传
播的速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比如,南京刚发生了一桩趣闻,被远在东京的读者转
发,十分钟不到,或许已经开始被身在北京的朋友留言、讨论。
信息传播速度快固然是好事,但如果微博里隔三岔五讨论的都是诸如“北京三里屯不
雅视频事件”“青岛大虾38元一只”的新闻,任谁都会厌烦。当然,也会存在一些很有价值
的信息,比如“二胎开放全面”“科学家首次观测到引力波”等。如果抱着了解政策、增加见
闻的目的,那么这些新闻的使命便可轻松完成。
然而,很多人为了凑热闹,经常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奇谈怪论。网络留言功能的开
发,让很多人自命为“意见领袖”;网络传播模式的多维,也吸引了很多人奇招频出,争
着、盼着、等着成为下一个“网络红人”。这种低端凑热闹的方式,往往会让很多人付出惨
重的代价。比如,有恶意评论的“意见领袖”可能会触碰法律;有些一心想成为“网红”的
人,或许会因为行为出格而被唾骂,甚至遭到人肉搜索、人身攻击。
互联网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热闹的平台,但总有不怀好意或投机取巧者为了私利,破坏
大家的规则与情绪。作为旁观者,如果以为这就是热闹全部潜在的弊端,未免有些小看热
闹的虚妄。其实,即便你不想成为“意见领袖”,也没有心思当“网络红人”,只要把过多的
时间、心思投入到这种所谓的潮流中,就会陷入与“意见领袖”“网络红人”相同的尴尬。或
许你曾经因某个段子笑过,为某个故事哭过,被某个人物励志过,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那
些曾经的感动和励志也会淡化,甚至不能在你的脑海激起半点涟漪。因为它们曾经太廉
价,所以寿命都很短暂,最后都以碎片的形式埋在了你的心中。
社交媒体的优势很多,狡诈之处同样也很多,热闹便是包装这种狡诈的常用方式之
一。它貌似无意间抛出了一个话题,周围便迅速集结了大量的用户围观。包括主角在内的
每一个参与者,都有自己参与的目的,但最终实现自身目标的人只有一个。虽然结果早就
注定,但人们依然禁不住热闹的诱惑,纷纷跳入其中,想碰碰自己的运气。
真正的热闹只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文化以节日的形式赋予人们普遍的快乐,另外
一种则是个人通过奋斗从大众那里赢得的掌声。当然,对于有些性情忧郁,天生有孤独癖
好的人来说,任何热闹都是荒诞的。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川端康成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
后,无法忍受外界对自己的干扰,在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情况下,含煤气管自杀身亡。
热闹终归不是坏事,热闹太多,必定会成为人们心头挥之不去的烦恼。所以,那些经
验丰富、头脑聪明的智者,可以在热闹的虚实之间灵活跳跃,从而让自己的生活尽可能地
充满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