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荀子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
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提出了"以意逆志"说。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
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
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
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2.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
尚友也。"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
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说
"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它们作为文学
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
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3.孟子的“养气”说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
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
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
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
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
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
4.孟子的文学观点包含了哪些内容?
(1)论“知言”与“养气”;言辞是人品的表现,通过分析言辞,也就可以了解其人的品质。
(2)论“以意逆志”;解诗说诗,必须领会全篇的精神实质。
(3)论“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的环境和时代背景加以考察。
荀子:
1.荀子《乐论》所体现的文艺思想有哪些?
(1)音乐的产生和人们对音乐的需要,是“人情所必不免”的事情。
(2)音乐可以表现人们内在的“性术之变”。
(3)从音乐中可以看到时代的风貌。
(4)音乐能对世风民情甚至国家的安危治乱发生直接影响。
2.从《荀子》关于“言”的看法理解其文学思想。
(1)荀子特别重视“道”,创建“文以明道”的先声,“道”的实际内容,就是礼义。他认为一切言论,心是合
乎道的、宣扬道的,就是好的;凡是离开道、违反道的,就是坏的。
(2)强调“言”有“圣人之言”、“君子之言”、“小人之言”的区别。“圣人之言”最为完美,“如王圭如璋
……四方为 纲”,是人们崇敬、效法的对象,而小人的“奸言”,“虽 辩,君子不听”。
(3)“言”会影响政治,不同的“言”会对政治起不同的作用。须行“圣人之辩”,排斥“小人之辩”。把荀子
关于“言”的看法看成是他对文学的看法。“明道”是其文学观核心;关于圣人之“言”的理论,反映在文学观
点上就是“征圣”的主张。他是儒学的主要传授者,这是文学思想中“宗经”主张的实践。明道、征圣、宗经三
位一体,明道是中心,这就是荀子文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它奠定了后世儒家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的文学观
的基础。
3.《荀子》的思想:
①关于“言”,荀子的看法:荀子关于“言”的看法是他对文学的看法。“明道”是荀子文学观的核心;关于圣人
之“言”的理论,反映在文学观点上就是“征圣”的主张。
②论“正名”:苟子竭力反对“用名以乱名”、“用实以乱名”、“用名以乱实”的“邪说僻言”。他认为词的概
念明确则句子表达的意思也明确。
③乐论:他认为音乐的产生和人们对音乐的需要,是“人情所必不免”的事情。不同的音乐能使人产生“心悲”
、“心伤”、“心淫”、“心庄”等不同的心理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