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习惯 第八章(1)
了我们对激励因素的理解。廷贝亨最终因其工作出色而获得诺贝尔奖。如今他正在研究银鸥,这种灰白色的鸟类常见于北美海
岸。然而,当雏鸥看到纸板喙上的红斑点时,它们开始啄击,就好像它就是自己母亲身上的一样。很显然,他们极其偏爱这些
红斑点,似乎它们出生时就在基因上编程了一样。很快廷贝亨就发现,红点越大,雏鸥啄得越快。后来,他制作了一个上面有
三个大红点的喙。当他把它放在巢上时,雏鸥们开始拼命啄击大红点,好像平生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喙令它们异常兴奋。廷贝
亨和他的同事在别的动物身上发现了类似的行为。例如,灰雁是一种在地面上筑巢的鸟。母雁孵蛋时会移动身体,偶尔会有一
只蛋滚落在附近的草地上。每当这种情况发生时,灰雁就会摇摇摆摆地走向蛋,用自己的嘴和脖子把它拉回窝里。廷贝亨发现
,灰雁会把附近的任何圆形物体,如台球或灯泡,搜罗到巢中。 物体越大,它们的反应就越大。一只灰雁甚至不辞辛劳,硬
是设法把排球滚到了窝里并卧在它上面。就像小银鸥自动啄红点一样,灰雁遵循一条本能的规则:当我看到附近有一个圆形物
体时,我必须把它弄到窝里去。圆形物体越大,我就要耗费更多的功夫。这就像每只动物的大脑都预先载入了某些行为规则,
而当大脑遇到适用这一规则的超常标的物时,它就像圣诞树被点亮那样熠熠放光。科学家把这些夸张的提示称之为超常刺激。
超常刺激是加强版现实,如同画了三个红斑点的喙或者排球大小的蛋,并且会引起极为强烈的反应。人类也容易陷入加强版现
实的迷魂阵。例如,垃圾食品使我们的奖励体系陷入癫狂状态。在野外狩猎和觅食了数十万年之后,人类的大脑逐渐进化到了
高度重视盐、糖和脂肪的程度。这类食物通常热量很高,而当我们的祖先在大草原游荡时,这类食物还非常罕见。当你过着不
知道何时能吃上下一顿饭的生活时,有机会就尽可能多吃当然是最佳生存策略。然而,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高热量的环境中,
享有充足的食物供应,但是你的大脑仍然渴望食物,就好像食物仍很稀缺一样。把盐、糖和脂肪放在第一位对我们的健康不再
有利,但是这种渴望会持续下去,因为大脑的奖励中心已经有大约5万年没有改变了。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有赖于超越我们进
化的目的,进一步拓展始于旧石器时代的本能。食品科学的主要目标是创造对消费者更有吸引力的产品。几乎每个装在袋子、
盒子或罐子里的食物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强化,如果仅仅加了添加剂也就罢了。 食品公司花费数百万美元开展的一些研究项目
,就为了确认人们在吃薯片时最喜欢哪种嘎吱声,或者打开汽水时最感到陶醉的嘶嘶声。整个部门都致力于优化产品在你嘴里
的感觉——被称为“口腔感觉”的品质。例如,炸薯条是一种极具诱惑力的组合:外表金黄、酥脆,入口柔滑清爽。其他加工
食品则强化了动态对比,这指的是有些产品具有多种打动人心的特质,比如外观酥脆,有着像奶油一般的色彩和细腻感。想象
一下,融化的奶酪黏附在酥脆的比萨饼上,或者吃奥利奥饼干时的嘎吱声和细腻柔滑的感觉。你在吃天然、未经加工食品的时
候,也会一遍又一遍地经历同样的感觉——你吃到第17口时,羽衣甘蓝的味道是什么样的?几分钟后,你的大脑就兴味索然
,你开始觉得吃饱了。但是,具有动态对比特性的食物会一直让你体验到新奇有趣,鼓励你多吃。最终,这种策略使食品科学
家能够找到每种产品的“兴奋点” ——盐、糖和脂肪的精确组合,这种组合刺激着你的大脑,让你欲罢不能,吃完了还想吃
。当然,结果就是,由于超级美味食品对人脑更有吸引力,你禁不住吃得过多。正如专攻饮食行为和肥胖的神经科学家斯特凡
·居耶内(Stephan Guyenet)所说:“我们在按动按钮方面已经驾轻就熟了。“现代食品工业,及其催生的
暴饮暴食习惯,无非是行为转变第二定律的一个例证:让它有吸引力。面前的机会越有吸引力,养成习惯的可能性就越大。